出海,正在从中国企业的“可选项”变成“必选项”。今年“两会”期间,TCL董事长李东生直言,“不出海就出局”。
出海,既是产业升级的要求,也是产能外溢的结果。一方面,中国正在产业升级,各行各业的能力在向全球市场外溢。另一方面,中国市场趋近饱和、竞争激烈。出海,可以找到增量市场和利润空间。
近10年来,中国企业出海的产业结构正在明显变化。曾经矿产、商品、服务为主的出海,正在转变成制造、商品、软件并重的出海新梯队。一个明显趋势是:制造(如汽车、光伏、消费电子等)、零售(如跨境电商等)、软件(如软件、游戏等)三个行业增长明显。
这一波出海高潮还有一个明显特点:新技术和新平台降低了出海门槛,中小企业“借船出海”已成大势。
亚马逊云科技在2022年发布的《中国企业上云出海趋势》显示,已经出海的企业中,大企业占63%,中小企业占37%;计划出海的企业中,大企业占35%,中小企业占65%。中小企业表现出强烈的出海意愿。
全球数字经济时代,往日中国企业“一个背包走天下,走到哪里算哪里”的出海姿势已经不合时宜。现在,要出海,中国企业不仅要自己抱团,还需要找到合适的提供数字化整套解决方案的科技公司伙伴。国际云厂商在这里找到了新的机会。它们有一些天然的基础优势:从一开始就业务全球化,拥有覆盖全球的基础设施,能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几乎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本地资源。
亚马逊就是其中之一。
亚马逊是美国市值前五的科技巨头。2013年,亚马逊云科技进入中国市场。如今,亚马逊集团旗下的亚马逊AWS(中国注册主体为“亚马逊云科技”)在中国市场的业务重心之一,就是帮助中国企业出海。它正在整合亚马逊在全球的云、电商、物流、广告以及伙伴生态资源,为中国企业提供出海服务。借助亚马逊,中国企业正在形成抱团出海的“朋友圈”。
谁在卷?往哪卷?怎么卷?
“对外直接投资”,最能直接反映中国企业出海情况。商务部每年末会公布上一年度的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》(下称,《公报》)。《公报》中统计了中国投资者历年对外投资、设立公司的情况。
我们对比了近10年《公报》数据,发现2013年中国直接对外投资存量金额最大的三个行业(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)分别是,服务业、采矿业、零售业。2022年中国直接对外投资存量金额最大的三个行业(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)变成了,服务业、制造业、零售业。
《公报》数据显示,零售业10年来增长稳健。10年来,中国直接对外投资存量金额(各报告期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历史加总合计)增长最快的两个行业是:软件业(增长17.8倍)、制造业(9.3倍)。
制造、零售、软件这三个产业的出海是环环相扣、轮动发展的。
制造方面,中国是世界工厂,产能为全球而准备,出海是消纳产能的有效途径。工信部2024年数据显示,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%,位居全球第一。一些中国头部制造企业,海外收入已占据较大比重。比如,家电厂商美的海外收入已经超过40%,汽车厂商比亚迪海外收入超过25%,手机厂商小米海外收入接近50%,光伏厂商隆基海外收入接近40%。
零售方面,中国制造外销商品,必须要有销售通路。中国电商成了对全球释放产能的重要渠道。电商出海“四小龙” Shein、速卖通AliExpress、TEMU、TikTok Shop一诞生就把全球市场作为根基。
软件方面,中国近10年兴起了一批科技公司。制造、零售等行业出海,需要数字化基础设施。因此,中国的云厂商(阿里、华为、腾讯)在出海,中软国际、软通动力等软件服务商在尝试跟随IT项目出海,数据库厂商OceanBase、PingCAP正面向全球提供技术服务。
中国企业出海进程各不相同,出海姿势越来越像。
2008年前后,美的、海尔等一批中国制造企业就奔赴全球各地设厂。2013年之后,一批央国企带头响应“一带一路”政策进入全球市场。2020年之后,中国出海的典型企业包括字节跳动、拼多多、阿里、腾讯等一批科技公司。
中国企业出海的同时,也在不断扩大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。商务部数据显示,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常年位居全球前二,目前仅次于美国。
2020年之后,中国企业出海出现了一波新的高峰期。2020年-2022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在近6年增长最快的阶段。这三年,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平均增速高达12.5%。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金额已高达2.75万亿美元。
到全球市场去,要看清市场方向。中国企业出海,最主要的三个区域是:东盟、欧盟、美国。2017年以后,东盟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。它已经是中国企业出海的首选区域。
商务部数据显示,东盟、欧洲、美国是中国近10年来直接对外投资金额占比前三的区域。2017年以后,东盟成为中国直接对外投资金额占比最大的区域。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金额占比持续提升,已达到11.4%的历史高点。
美国、欧盟是全球最发达的两个经济体,这是中国企业无法绕过的海外最大市场。世界银行数据显示,中国2022年人口14.1亿,人均GDP 1.3万美元。而美国2022年人口3.3亿,人均GDP 7.6万美元;欧盟2022年人口4.5亿,人均GDP 3.7万美元。
东盟被认为是全球经济的下个火车头。这是中国企业正积极进入的海外最新市场。世界银行2022年数据显示,东南亚11国GDP总量3.6万亿美元,是中国的20%;人口5.8亿,是中国的48%;人均GDP 6200美元,约为中国的49%。其中,新加坡人均GDP 8.28万美元,印尼、泰国、越南等主要国家人均GDP与2010年的中国(4500美元)相当。
一些国家还在成为中美贸易、投资的重要中转站。商务部数据显示,新加坡、印尼、越南、墨西哥、澳大利亚都在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区域。
一个典型案例是,字节跳动旗下的Tiktok全球总部位于新加坡,但它却在美国短视频市场份额超过40%。中国跨境电商品牌Shein全球总部也在新加坡,但它在美国快时尚市场份额同样高达40%。
往外“卷”还要有清晰的策略。一位中国头部科技企业高管总结,进入国际市场的逻辑是,“先看合规稳定,再看市场增速,最后才考虑业务逻辑。”
合规是中国企业出海的生死线。几乎每个国家都出台了数据隐私保护相关法案。在任何一个国家开展业务,企业都要考虑用户数据如何采集、存放、传输等问题。因此,选择适合的云、软件成了关键。
中国企业出海要融入当地。比如,不同的国家审美、习惯、风俗会带来不同的微创新需求。企业要快速迭代适应。
一位科技公司国际直播软件负责人表示,他所在公司的产品覆盖日韩、东南亚。各国需求差异明显,产品研发时必须考虑这些问题。比如,日韩主播喜欢用二次元形象直播,东南亚主播个性开朗,偏好秀场直播。日本、东南亚的英文发音都有独特腔调,因此AI翻译要适应不同国家的发音。
出海还要有一批在地的“朋友圈”。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到了当地,政商、法务、市场、营销都要融入当地生态。
一位中国数据中心企业高管的观点是,在欧美市场,要有强大的法务和游说团队,其逻辑是事先避免雷区、事后法律维护。但在东南亚市场,人情世故很重要。要和新加坡政府或主权基金建立良好合作,通过官方渠道与当地家族集团、协会商会打交道。一位中国科技公司高管则建议,最好以当地雇员为主,给予本地团队决策权。因为本地人才最懂本地文化。
亚马逊能做什么?
数字经济时代,无论是合规稳定还是业务逻辑,找一个有足够资源和技术底盘的全球化科技公司,都是解决上述难题的捷径。正因为此,亚马逊云科技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伙伴。
中国企业出海需求繁杂。业务数据合规需要云基础设施;销售商品需要在地电商、物流支撑,品牌传播需要对口的广告营销平台。3月29日,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全球伙伴及业务赋能总经理李晓芒在“2024亚马逊云科技海金球化论坛”上公布了一个数据:中国有80%出海企业跑在亚马逊云上。
亚马逊向中国公司提供的不仅是云。李晓芒提到,亚马逊自有电商、零售、物流、音乐业务,包括全球150多个国家的十万多个合作伙伴,正在合力为中国出海企业打造一个“方便门”。这是出海企业快速进入本地市场和快速融入全球生态的入口。他建议,中国企业出海第一天就要把业务和管理建立在云平台上。出海第一天就要拥抱生成式AI,广泛深入使用AI和机器学习服务。
亚马逊的云、电商、物流、广告业务覆盖全球,目前在各自领域均位居全球前列——这套耗费多年打造而成的基础设施,均可开放给中国出海企业使用。
亚马逊AWS在全球基础云服务市场份额为40.5%(国际市场调研机构IDC 2023年7月数据)。目前在全球33个区域内运营着105个可用区,业务覆盖245个国家或地区。亚马逊AWS的大模型平台Amazon Bedrock精选集成了七家全球公司的23种优选大模型。
亚马逊电商在北美、欧洲市场份额均位居第一。美国市场份额接近四成,高达39.5%。(国际市场调研机构eMarketer 2022年数据)。全球130个国家有170万以上的中小企业在亚马逊电商平台上销售商品。目前亚马逊电商拥有3亿活跃用户,1.5亿会员用户。
亚马逊数字广告在美国市场位居第三,市场份额约为12.9%(国际市场调研机构eMarketer 2023年数据),仅次于谷歌和Meta。亚马逊在美国零售媒体数字广告市场占比则是高达 75.2%。
亚马逊拥有覆盖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的物流网。截至2023年11月末,亚马逊仅在美国就快递了48亿个包裹,超越UPS(联合包裹公司)和联邦快递。运载规模仅次于美国邮政总局。
如何把亚马逊的全球业务能力,和中国出海需求形成精准匹配?亚马逊云科技的做法是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,尊重中国市场真实需求。它的本地策略取得了进展。
其一,在中国培育了一个出海生态系统。这是个庞大的出海朋友圈。它们在出海产业链的上下游。出海企业用亚马逊电商出海,把业务部署在AWS上;中小跨境卖家在亚马逊电商开店;一批营销公司在亚马逊帮平台投放广告;一批软件公司通过AWS给出海企业做技术服务。
其二,根据中国市场需求划分了七大出海行业。其中包括,零售与电商、智能产品、金融、泛娱乐、游戏、生命科学、ISV(独立软件开发商)。这覆盖了中国出海需求旺盛的几个领域。亚马逊云科技针对每个行业都有相应的运营策略。
其三,在中国市场建设了一套本地云生态。亚马逊AWS在全球占据四成份额,一个重要原因是,它聚合了一批SaaS(应用软件)/PaaS(平台软件)企业。它与合作伙伴的默契是,亚马逊AWS主要提供基本云服务和核心应用,上层应用开放给伙伴共同建设。逻辑很简单,伙伴在成长同时,亚马逊AWS也会受益。
一位软件厂商人士表示,亚马逊AWS在中国培育本地云生态已持续7年以上。培育生态要极强的耐心,要制定公平的规则,还要给伙伴让利。中国ISV普遍规模小,不容易给云厂商带来收入规模。中国云厂商普遍仍在迫切增长的阶段。耐心让利与追求规模相悖。常见问题是,生态内亲疏有别,或平台自研产品和伙伴争利。结合自身优势,亚马逊目前的策略是吸引志在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小ISV。
其四,围绕中国的产业带制定出海计划。中国工商联2023年数据显示,中国100强产业集群覆盖172.8万企业。其中上市公司1748家,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2419家,集群产值均在300亿元以上。针对产业集群的企业,亚马逊会和地方、企业共同制定出海路径规划。这加速了企业出海进程,还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。
倪殿令是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区初创及通用业务总经理。他提到,各地方对中小企业或创新成长型企业都有出海政策扶持。因此,亚马逊与各地方共建了IDAC(行业数字化赋能中心)出海项目。目前上海、天津等多地都有落地。
出海企业得到什么?
不同企业在海外市场诉求不同,它们对亚马逊海外生态的需求也不同。
成熟企业可以借助亚马逊节省运营成本,创业企业可以借助亚马逊缩短出海进程。一些中小企业甚至直接只做国际市场,主要服务亚马逊生态内的出海企业——在一个繁荣的生态里,各个物种都能找到食物。
美的最早一批出海的中国民营制造企业。它在全球布局了制造、研发中心,还有5000多个海外售后网点。为掌握客服运营数据,美的2022年上线了围绕Amazon Connect为基础的全球智能客户联络中心。亚马逊提供的Amazon Connect覆盖全球,是欧美日企业部署呼叫中心的常用工具。它可以按量付费,还具备AI能力。这些优势吸引了美的。美的这一系统已在全球14个国家的12个分公司落地。它能利用生成式AI智能回复客户提问,并给出解决方案。美的意大利呼叫中心成本因此下降了30%。
上汽出行是上汽集团旗下的公司。上汽出行业务覆盖印度、欧洲、东南亚,2023 年末在海外市场智能网联用户数量破百万。它把i-SMART智能网联系统部署在了亚马逊AWS上。欧洲用户习惯的音乐流媒体平台包括Spotify、Apple Music和亚马逊的音乐服务。i-SMART系统中因此搭载了Amazon Prime music。目前累计搭载车辆超过8万辆。
绿米联创是小米生态链的智能家居企业。截至2023年9月,绿米联创全球激活设备超3600万,覆盖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,用户超1100万。在出海起步期,亚马逊电商平台让绿米联创很快登录新加坡、科威特、沙特、阿联酋、意大利、西班牙、英法德等市场。在海外,全屋智能有一套国际连接标准协议。绿米联创直接使用了亚马逊的Private CA获得智能设备认证数字证书。因此,很快融入了国际市场。
PingCAP是一家中国开源数据库企业。业务覆盖北美、欧洲、日本、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,服务了3000多家企业。数据库被用于互联网、金融、电信、政府等核心系统中。隐私安全、业务连续是最关键的。PingCAP通过亚马逊AWS部署在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,并确保了业务零宕机。安全合规方面,PingCAP继承了亚马逊云科技支持的合规认证,2021年顺利获得GDPR (欧盟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》)资质。在亚马逊AWS的协助下,PingCAP甚至打开了中国软件公司较难撬动的北美市场。
易点天下是一家中国智能营销ISV。它也看到了中国企业出海的商机。它的业务是为中国出海客户提供广告工具产品,精准匹配全球广告资源。易点天下使用亚马逊AWS等公司的生成式AI技术开发了AI数字人等广告服务。这能够缩短客户营销图片、视频的生成时间,大幅降低客户营销成本。由于客户主要覆盖电商、应用、游戏等领域,它已经成为了亚马逊的电商、广告生态中的一部分。
与上述企业收入规模动辄千亿元、十亿元、亿元不同,还有一批收入规模仅为千万元级别的中小企业聚焦亚马逊AWS生态。它们是这个生态中较小的企业,却走出了出海新路。
多位中小软件服务商表示,它们收入规模仅有3000万左右。在国内,它们规模太小,无法和大服务商竞争,缺乏生存空间。因此,公司聚焦中国出海企业。目前他们大部分业务来自亚马逊AWS的生态。亚马逊AWS生态游戏规则相对公平。这对小公司比较有利。多年聚焦亚马逊AWS生态,他们积累了专业壁垒,毛利比国内业务更高。反而能够活下去。
一位中国科技公司管理层认为,现在的企业,尤其是中小企业到国际市场去,借大船出海的效率更高。跟着国际化经验成熟的大企业走,跟着出海时间久的企业走。这可缩短试错的进程。
文章来源:《财经》杂志